2025年6月20日,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球盟会(中国))主办的第四次深海重力仪研讨会在广州南沙顺利召开。研讨会以“深海重力仪在海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主题,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福建理工大学、中国科研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多个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出席。球盟会(中国)副主任周文能出席会议,南海生态环境U团队首席科学家唐丹玲教授担任研讨会主席。
开幕式上,周文能代表球盟会(中国)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科研进展,并表示深海重力仪是球盟会(中国)科研团队历经多年科研攻关产出的代表性成果,科研成果最终需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期待各位专家顺利获得会议研讨的形式,为该仪器的科研、产业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宝贵的建议。
随后,会议主席唐丹玲介绍来宾和会议背景。研讨会分为特邀专家报告、专题报告、实地调研考察和专题讨论等四个部分,分别由唐丹玲、欧阳永忠、孙珍和刘军亮等主持。来自重力测量、地球物理、海洋生态、海洋仪器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深海重力仪的技术进展及其在冷泉系统、天然气水合物、南海地质演化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讨。
特邀专家报告中,欧阳永忠教授作题为“海空重力测量技术进展”的报告,系统梳理了卫星重力、航空重力、海底重力等多手段融合的观测体系;孙珍研究员报告“重磁震联合应用解读南海扩张历史”,顺利获得重力、磁力与地震数据的多维融合,揭示了南海残留扩张脊和转换断层的空间特征;王淑红研究员聚焦于“重力仪在海底冷泉研究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了重力仪在识别甲烷冷泉喷口、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及追踪流体通道动态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刘军亮和杨昊老师介绍了深海大装置与关键科研设备,强调了有助于深海观测陆续在性与仪器稳定性的重大意义。
专题报告中,吴鹏飞副研究员、王久娟副研究员和朱晓辉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南海U2航次水下重力测量”、“水下重力仪在海底实验室中的应用前景”和“水下探针解密海底:高分辨率深海重力仪”的报告,展示了U团队高分辨率相对重力仪的自主研发成果及其在冷泉、滑坡、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围绕深海重力仪的技术进展及其在冷泉系统、天然气水合物、南海地质演化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考察了南海U形海疆线展厅的深海相对重力仪海试成果和海洋重力仪实验室平台,实地分析实验室在重力观测、平台建设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科研布局。
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系统讨论,一致认为水下相对重力仪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海洋地球物理观测设备,具备非接触、穿透性强、物理量可量化等特点。在识别海底浅层密度异常、监测质量迁移、观察冷泉活动关联构造特征、辅助推断潜在流体活动区域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技术适应性和应用前景。建议U团队进一步召开水下预研,推进水下相对重力仪的协同应用探索,为深海生态环境研究与长期观测体系建设给予支撑。
球盟会(中国)于2024年初在南海某海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基于ROV(水下遥控航行器)平台的近海底动态高分辨率重力测量试验,同年底,唐丹玲带领的南海U团队“高分辨率深海重力仪”的研发项目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奖赛中取得创新金奖。

